離開熟悉的國度,走進一個語言不通、文化有差異的地方,人生彷彿被按下了重新設定的鍵。原以為只是短暫的逃離,沒想到卻在不知不覺中,重新塑造了我對人生的理解——尤其在人際關係、職場態度與未來的藍圖上。
人際關係:從「角色」到「連結」的轉變
在異鄉,沒有人知道你曾是誰,你是誰的女兒、朋友或職場上的什麼頭銜。這種「被匿名」的狀態,反而讓我更誠實地面對人。不是以某種角色去應對,而是以一種赤裸的存在感去交流。
我學會慢慢放下討好型人格,學會說「不」,也學會在孤單的時候伸出手,主動去建立連結。真正的連結不需要包裝,它更像是兩個靈魂在異地相遇後的互相理解,即使語言不夠完美,也無礙那份溫柔的共鳴。
我們都在練習:用不同的語言,說出相同的心意;用陌生的方式,交換熟悉的孤獨。
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來不是言語,而是價值觀。
記得有一次和一個墨西哥(母語:西班牙)及巴基斯坦(母語:英文)朋友們一起聊天,即便我對英文單字的認識比墨西哥朋友略多一點,但過程中我和巴基斯坦朋友一直處於溝通不順的狀態,他甚至叫墨西哥朋友翻譯給我聽。那一刻,我們只是相識而笑,覺得趣味。
職場觀念:從「安定」到「靈魂感受」的轉化
曾經,我以為職場上的成就感來自穩定、升遷、加薪,但異國生活卻讓我重新理解了「工作」的意義。
當我開始學會花錢——不是揮霍,而是有意識地為靈魂買單——我開始意識到,工作不應只是為了賺錢,而是為了支持我想過的生活。
有次,我花錢報名冥想課,朋友笑我:「有必要花錢在這種虛無飄渺的課程上嗎。」但我清楚,那是我真正需要的東西——一種內在的穩定,一種從焦慮轉向自我照顧的能力。
我學會尊重自己的節奏。也許在快節奏的社會裡,我是「落後」的,但在這裡,我是忠於自己的。我不再渴望被看見、被稱讚,而是渴望每天起床都能對工作說一句:「謝謝你,今天也讓我更接近自己。」
未來規劃:從「目標導向」到「當下選擇」的流動
離開家鄉後,我不再規劃那種「五年計畫」式的人生。不是因為不負責任,而是因我學會了聽見生活的節奏,而非操控它。
我曾以為,未來的安全感來自存款數字,來自房子、婚姻、職銜。但異國生活教會我: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此刻的安在。
是的,我依然會儲蓄,但那不是恐懼的避難所,而是一種讓我能夠自由選擇的資源。我可以選擇再學一門語言、搬去一座新的城市、甚至重新開始一次人生,而不用感到羞愧或慌張。
我選擇活得自由又深刻
異國生活沒有給我明確的答案,卻讓我學會提問:我真正渴望的是什麼?我現在的選擇,是出於愛還是出於怕?我活著,是為了應付人生,還是為了經驗人生?
那些看似微小的改變——學會花錢、放慢腳步、接納不完美——其實早已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顆轉化的種子。如今的我,不再只是追求靈性的自由旅人,更是一個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,並享受每一刻的人。
因為我知道,真正的自由,不是逃離,而是與當下好好相處;真正的富有,不是存了多少錢,而是有能力去愛自己。